「兒大要避母」,這句話真不是說說而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很大影響

其它

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母親的心頭肉、掌中寶,不管孩子多大,在媽媽眼裡永遠都是小孩子。但是,作為母親,如果不及時地和孩子建立性別的邊界感,反而會錯誤地引導孩子。

「兒大要避母」是有科學根據的!

之所以要「兒大避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01

易養出性格懦弱的媽寶男

隨著兒子年齡的增長,如果當媽的還像小時候那樣天天圍著兒子轉,會讓兒子養成依賴性。每天被媽媽捧在手心的男孩子,長大後沒有男人應有的氣概和責任感,遇事只想逃避,因為凡事都有母親擋在自己身前,這種男孩長大後也就是個媽寶男。

02

導致孩子性別意識模糊

其實,寶寶早在3歲就已經有淺顯的性別意識了,只不過此時孩童的不會刻意去思考性別問題,而家長要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孩子的性別意識。如果此時的母親還心裡沒數的與孩子一起洗澡或者在孩子面前換衣服,就會導致孩子性別觀念模糊。

長此以往,男孩就會失去陽剛之氣,當其面臨的社會家庭壓力增大時,就會造成孩子扭曲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審美觀。

再怎麼疼兒子,這3個「雷池」媽媽也不要跨半步

01媽媽不要在孩子面前換衣服

有些媽媽總覺得孩子還小,所以換衣服的時候不避諱孩子。朋友是幼稚園的老師,就遇到過一個男孩看女孩換衣服,問他原因,孩子說:我在家就看媽媽換衣服,為什麼不能看她呢?所以媽媽在孩子面前換衣服,也會引起孩子偷窺其他女孩,造成不良影響。

而且曾經有過實驗,經常看到媽媽脫衣服的孩子,面對別人讓自己脫衣服的要求時通常會答應。但是這樣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所以為了孩子著想,媽媽在換衣服的時候,要兒子迴避一下。

02孩子在長大之後,親密止於擁抱

我們會看到很多明明星,孩子很大了還會親嘴巴。孩子小的時候親親臉頰每天抱一抱是很幸福的事情,但等孩子長大後,就要避免過於去親密觸碰。

親密動作止於擁抱,讓孩子跟家長都有分寸感。

03兒大避母,分床睡不宜過晚

孩子小的時候為了照顧他,會讓孩子跟父母擠在一張床上,但這也只能限於小寶寶。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懂事,他也開始有了性別意識。如果還跟父母睡在一起, 會讓他對某些方面的事情產生好奇心理,從而做出一些試探的行為。

其實3歲以上的孩子即可以跟父母分開睡了,最晚也不要超過上小學之前,如果男孩子很大了還跟媽媽擠在一起睡,會變得特別依賴媽媽。

兒大避母」並不是完全的逃避

有很多家長在理解一些教育問題時,總喜歡將其極端化,例如將「兒大避母」理解為完全的隔離、完全的逃避。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媽媽和孩子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並不是過分的割裂,過分的割裂不僅會使親子關係斷裂化,還會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和衝突。凡是都講究一個度,在教育這個問題上也不例外。只有不近不遠、不熱不冷才能將問題解決,也能夠將效果提升到絕佳的狀態。

Wendy媽有話說:

家有兒子,上面說的那些「禁區」,媽媽不要踏進哦。這是孩子獨立的過程,也是媽媽們獨立的過程。

孩子有屬於他自己的未來,如果一直把他握在手裡,愛就變成「禁錮」了。

後退一步,把位置讓給老公

結構式家庭治療的大師李維榕說:親子不如遠子!這個說法來自她幾十年的家庭治療經驗:媽媽和兒子過於「黏糊」,讓爸爸沒有立足之地的家庭,最容易養出有問題的孩子。

對於有男孩子的家庭來說,從3歲開始,媽媽就應該自覺「退位」,讓父親登上男孩的心理舞臺,成為重要的榜樣人物,而不僅僅是當媽媽的你。

如果在家庭中,媽媽霸佔了這個席位,在家表現得像「老大」,而爸爸卻「俯首稱臣」,沒有話語權,你其實就是在告訴他,男人就該是這樣的。

資料表明,媽媽與兒子相處的時間一般是跟女兒相處時間的1.5倍。兒子在某一時期,會對母親產生過多的依戀,佛洛德稱之為「戀母情結」。

要讓戀母不變成男孩的一個情結,家庭的三角關係就必須變化,媽媽要懂得「屈尊」,讓爸爸變成家庭裡的中堅力量——爸爸是男性、屬陽的太陽,媽媽是女性、陰性的月亮。

一個男孩很難沐浴著月光長成一個陽光少年,他必須吸收來自爸爸的太陽光輝,才能形成開朗的心態。

孩子就像一株嫩芽,需要父母的呵護,也需要雷霆和雨露。我是Wendy媽,伴您在育兒路上,給孩子和自己更多的可能。若您有什麼煩惱,需要傾訴和解決,歡迎關注我你是我的小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