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快樂,也要讓孩子成長!劉歡後悔沒逼女兒一把

其它

劉歡是家喻戶曉的歌手,2008年的時候在北京的奧運會上的演唱更是讓人拍板叫絕。但是他也有遺憾的事情, 某次在節目上劉歡真情流露,表示後悔對女兒「快樂教育」。

劉歡直言女兒小時候在音樂上比較有天賦,但是他和妻子都是奉行「快樂教育」的人,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剛開始孩子對鋼琴感興趣就讓孩子去學鋼琴,但是任何一項技能只靠感興趣是堅持不下來的,很快女兒在重複的練習中失去了對鋼琴的興趣,劉歡和妻子覺得女兒不喜歡就不需要再彈鋼琴了。

快樂教育到底是不是一場騙局,快樂教育概念的創造者是斯賓塞, 他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所以為什麼不可以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

01

劉歡老師只有一位獨生女,也是他的「掌上明珠」,叫做劉一絲。

據劉歡說,絲絲天資聰穎, 從小就展示出了過人的音樂天賦,就算是無調性序列音樂或古典音樂之類的複雜旋律,只要聽上兩遍左右就能唱下去,對節奏的掌控與音樂的理解都比同齡孩子成熟不少。

但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更何況絲絲還是個小孩子,她擅長音樂, 卻不喜歡一直坐在鋼琴邊彈鋼琴。

為了表示對孩子的尊重,也希望孩子能收放自如,當時崇尚「快樂教育」的劉歡並沒有強迫孩子繼續在音樂道路上發展。

同為音樂天賦者,朗朗走出了另一條道路

作為現代著名鋼琴家,朗朗的一生堪稱傳奇,13歲時就獲得了國際冠軍,這其中除了他自己的努力, 也少不了朗朗父親的管教。

朗朗很小的時候,父親便為他制定了嚴苛的作息表。母親心疼孩子,覺得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適當休息,但朗朗的父親卻態度強硬。

甚至還拋出了一句「如果什麼事情都聽孩子的,還要我們這些父母幹什麼。」

不過也正是這種堅持,造就了現在的朗朗,經過魔鬼訓練,最終成為了世界著名的鋼琴家。

02

記得有一年去參加朋友公司的年會,看著年輕人各種才藝表演,朋友感慨地說:「小時候學小提琴,沒學幾天,因為沒耐心就放棄了,現在想想,如果那時候有人逼自己一把就好了,說不定啊,今天也能上去秀一秀。」

正如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經說: 「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又會後悔。」

如今的父母,思想觀念早就變了,變得想和孩子做朋友,都聽孩子的,初衷沒錯,但卻在有些事情上卻矯枉過正,比如在孩子學習上、學習才藝上等等。

孩子說不想學就不學,想怎樣就怎樣,其實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在孩子選擇放棄之前,父母都要學會適當地逼孩子一把。因為不逼孩子一把,他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快樂教育」是一個挺流行的教育理念,但是很多父母卻曲解成:放任式的順其自然。

我認識一位家長朋友,曾經特別相信快樂教育,他常自豪地說:「我兒子從出生到現在,什麼興趣班也沒上,連學校作業我也不會逼著他做。孩子嘛!就該無憂無慮地玩!」

結果孩子現在3年級了,經常在學校闖禍,作業不做,成績墊底,讓老師們很頭疼。

家長也開始著急了,可是想要糾正孩子各種學習問題,卻無從下手。

其實在我眼中,「快樂教育」應該寓教於樂,是一種更適應孩子天性的學習節奏和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而不是不學了,或者多玩少學。

學習雖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讓孩子主動學習,也離不開父母在背後默默的督促和付出。

古人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一點不假,年輕時努力學習,未來才會有選擇。

03

快樂教育與權威性教育哪個更靠譜?

劉一絲和朗朗都是從小便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但後天的不同教育,導致他們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其實,劉歡也好,朗朗父親也罷,二人的教育方法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但也都太過極端,對大多數家庭來說並不可取。

我們不能放任孩子面對一點小困難就停滯不前, 但也不能像郎朗父親一樣給孩子太大壓力,畢竟郎朗換做其他人,很可能就承受不住而心理崩潰了。

就像劉歡說的那樣,在孩子有天賦且能承受的情況下,適當推一把才是對他負責任。

Wendy媽咪有話說: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過程,也是約束自己的過程,或許會痛苦,但是千萬別讓孩子的放棄,來得太早太容易。

有個朋友跟我說:人生來就是要吃點苦的,前半生不受苦,後半生總得吃點苦頭,沒人逃得了。

學習的「苦」,規則的約束,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學著去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