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要在孩子面前正確樹立威信,三個方面至關重要
其它我們反復強調,父母要尊重孩子,打罵孩子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有時候覺得自己過於尊重孩子的意願,以至於無法建立威信,孩子會更加肆無忌憚地和大人擰著來。這的確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在家裡父母是必須要有威信的。
說到威信,我們內心的畫面是雙手叉腰、表情威嚴、永遠正確的父母形象,這是很多人從小到大對父母權威的印象。其實父母的威信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威信,一種是非理性的威信。
理性威信建立在大人的經驗和知識上,其目的是為了説明孩子的生命成長。父母的威信應該表現在特定的時間點上,例如當父母需要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而一旦過了這段時間,父母的威嚴就應該收起來。也就是說,威信應該是有時間性,過了這個時間,父母應該回到和善的形象。
一、讓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理解
許多家長錯誤地採用嚴厲的教育,讓孩子害怕自己,來樹立起威信。
常表現為對孩子很兇、愛指責批評、用命令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專制、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
「再不聽話小心我揍你!」
「我是你爸,你必須聽我的!」
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小時候可能會因為害怕而屈從,長大後會更加叛逆反抗。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分量,不在於「父母」這一身份,更重要的,是心與心的羈絆。
要贏得孩子的尊敬與信任,首先應該讓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理解,產生情感上的緊密連結。
比如一個常年不在家的爸爸,和能夠陪伴在身邊的媽媽,孩子肯定更加親近、在乎媽媽,也更願意聽媽媽的話。
因此,父母首先能夠儘量多地陪伴孩子,多一些快樂親密的互動;
在日常相處中,尊重孩子,凡事多和孩子溝通商量,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總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
遇事先瞭解清楚,給孩子解釋和表達的機會,不隨意指責批評孩子;
信任孩子的能力,不要一直嘮叨囉嗦,多給予鼓勵,不否定、打擊孩子。
這樣充滿愛和民主的教養方式,孩子能夠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更願意聽取父母的教育指導,親子關係融洽,互相加深瞭解,是父母樹立威信的基礎。
二、言行一致,以身作則
父母要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自律、以身作則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施蒂費爾曼在《陪伴式成長: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書中,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蘇珊的兒子十歲時,問了她一個問題:為什麼總是對晚餐時打來電話的推銷員很不禮貌。
「如果他就坐在你面前的話,你也會那樣做嗎?」
蘇珊說,當然不會。
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其實都看在眼裡。
催著孩子早睡早起、多閱讀,自己卻熬夜追劇、打遊戲;
告訴孩子要誠實守信,自己卻愛撒謊、答應孩子的事做不到;
一邊教育孩子要遵守規則,一邊闖紅燈、酒駕、做違反規則的事······
父母言行不一致,會大大損害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教育的說服力也會大打折扣。
胡適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
「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她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作為父母, 我們教給孩子道理,自己也應該遵從那些道理去行動,以身作則。
身教大於言傳。父母榜樣的力量,最讓孩子信服。
三、堅持學習,豐富知識,提升自我
許多孩子大了之後,不願意跟父母交流,詢問原因才知道:
「說了又不懂,父母的觀念永遠是老一套。」
「太固執了,你說的他根本聽不進去,只會單向輸出。」
很多父母喜歡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家長的架子,自以為是,對孩子的想法和表達內容不屑一顧,不願意接受新事物。
這類父母,只會逐漸讓孩子緊閉心扉,拒絕對話。
越是能和孩子有效交流、有共同話題、可以給孩子正確指導的父母,越是能贏得孩子的尊敬和喜愛。
孩子不管說什麼,都能和他聊得起來;
孩子遇到棘手的難題需要幫助時,能給出有效的建議幫他擺平。
這樣的父母,自然而然會讓孩子從心底裡敬重、佩服。
這就要求父母 持續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不斷更新觀念,能夠以理服人。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帖子:
「我的父親雖然唯讀到高中,但他是那種,即使從孩子那兒聽到他不知道的事情,也能坦率地說出‘我不知道’‘我會去查查’的人。
然後隔天,他真的會去圖書館之類的地方查詢,將他查到的東西告訴我,並說‘多虧你,我學到了’
所以我開始覺得大人就該是這樣子,並謹記著這件事生活下去。」
保持謙遜、不停止學習,不斷充實、提升自己,是作為父母最難能可貴的品質,更是能夠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的關鍵。
Wendy媽咪有話說: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極其深遠。家長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自己的威信,才能在孩子的面前樹立榜樣,發揮教育作用,才會使孩子耳濡目染,真正起到示範作用,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