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遠見的父母,就請在三個方面給孩子的自由,孩子長大了會感激你

其它

 01

父母最好的愛,其實是讓孩子自由

年末,各類帳單都開始曬出來了,一位家長曬出的年度教育帳單上了熱搜。

記者採訪了多位家長,家長熱心地給孩子報了很多課程,奧數,小提琴,舞蹈,主持人,英語等等。

先不說這些課程確實費錢,但精讀媽想說的是,這些課程都是徵求了孩子的同意了嗎,孩子是興高采烈地去上的嗎?

之前,在綜藝《超能幼稚園》上,4歲女孩朵朵的一番話,讓很多父母都沉默了。

她最不喜歡上的課就是舞蹈課,但她不敢讓家人知道。

女孩說自己是假裝喜歡上舞蹈課 / 綜藝《超能幼稚園》

才4歲,就已學會為了爸媽開心,做自己並不喜歡的事。

在問及她的感受時,朵朵用了一個「乏」字。

女孩說感受是「乏」 / 綜藝《超能幼稚園》

朵朵那麼小,就為了讓父母開心「犧牲」自己的自由,可想而知,不想上舞蹈課,這一句話,她是不願意也不敢跟父母說的。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

我們成年人在枷鎖中是不可逃避的,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給孩子一個自由快樂的成長環境。

你永遠不知道,跟爸媽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多快樂。

02

給孩子自由,不是讓他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恣意妄為,而是 幫助他能夠控制自己不做什麼事,能夠自發地去做應該做的事。

根本目的是為了最大程度上激發孩子的成長潛能,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父母該怎麼給孩子自由

畢淑敏說:「我羨慕流雲的飛逝,嫉妒飛鳥的自由」。

我們大人都在追尋著自由,我們都身處規則的世界裡,該如何給孩子提供自由。

是的,雖然世界皆規則與約束,但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生長的環境,幫助孩子在人格、生活上都有自己的想法,成為獨立的自己。

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充分認知的自由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教育孩子的最大阻礙不是別的,而是他們自身的恐懼、擔心、怕麻煩。

孩子在不會影響他人,也沒有安全隱患的空地上奔跑,家長:「別跑呀,小心摔倒了!」

孩子把玩具都拆了裝、裝了拆,家長:「再搞壞了我就不跟你買玩具了!」

孩子在路上踩踩水坑、撿撿石頭,家長:「太髒了,趕緊過來,不許碰。」

孩子本來專注地坐著一件事,家長非要噓寒問暖:「餓不餓、渴不渴、冷不冷,我來幫你吧······」

於是孩子只能小小地歎息一聲,收起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欲,謹小慎微,做個家長眼中的乖寶寶,保持乾淨、愛衛生、不添亂、不讓爸媽擔心。

孩子的行為被過度限制了,是對孩子成長潛能的一種損失和浪費。

蒙特梭利說:

我們必須嚴格避免抑制孩子們的自發活動。顯然這裡只在行為上給孩子自由。

孩子們有了自由,就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了興趣,孩子就會反復做,在反復練習中學會專注,產生有序。

因為長久的專注,兒童會逐漸地感知把握事物的規律並順應這種規律,最早的紀律也就形成了。

這不能碰、那不能做,孩子做什麼事都畏手畏腳,就會逐漸失去對很多美好事物的興趣、失去持續專注於某件事的寶貴體驗,不能夠最大限度地去認知。

孫儷曾經在微博說到兩個孩子總是喜歡在牆上塗塗畫畫,當她想要阻止孩子的時候,鄧超阻止了她,告訴她不要影響了他們的創作,牆紙可以再換,靈感被抹殺掉就沒有了。

這就是給孩子自由。

允許孩子在安全、不干擾他人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活動、探索,找到自己感興趣、願意專注其中的事情,並給他足夠的關注和支持。

其次,在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的時候,除非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干擾他、打斷他。

在這樣的自由下,孩子才能夠發展內心的真實需要,充分認識自我、發掘自我,自發地決定做一些事或者不做一些事,而不是總受制於他人的控制。

二、

選擇的自由

我們是不是都做過這樣的事,為孩子做選擇。

比如說:穿什麼、吃什麼、買什麼、學什麼、報什麼補習班......

為孩子做決定做多了,老師問孩子:「這件事你覺得怎麼樣呀」,孩子下意識地回答:「我要回去問一下我的父母」。

我們擔心孩子做錯了決定,影響自己的人生路。殊不知,經驗才是最好的老師。

曾國藩成為朝廷重臣的路上,還經歷了幾次考試失敗呢,正是失敗的經歷,讓他摸索到考試的門道,最後高中。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他選擇時,告訴他不同選擇帶來的後果,決定權教給孩子,讓他在實際生活中,瞭解到什麼是他真正需要的。

三、 管理自己的自由

我見過很多從小學到高中,在嚴加管教下可以取得優良成績的孩子,到了大學寬鬆的環境中,沒有父母步步緊盯的督促後,完全沒有了自製力,失去做事的主動性,不斷放縱自己。

這是教育的失敗。

同事和我說過她的女兒,每次回家都是自覺地開始學習,從來不需要她督促,小的時候,她只是從旁提點幾句,比如:到時間該睡覺了,該關電視了......

其他作息時間都是孩子自己安排,有次她睡過了,忘記喊女兒起床,女兒差點遲到,後來女兒都是自己定鬧鐘。

正是這種適度寬鬆的環境,讓孩子養成了自我管理的習慣。

有位教育家說過:「紀律應該來自自由,而不是約束。」

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局限於眼前,而應該著重於 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讓他不管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獨立、自主地管理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Wendy媽咪有話說:

做一個有遠見的父母,就請在這三個方面給孩子的自由。

安全范圍、一定的規則,會給孩子邊界感、安全感;充分的自由,又會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去探索去發揮。

這樣成長的孩子,是幸運的,也更有利於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