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千萬不能用蠻力!8歲前,六件事媽媽不要逼孩子

其它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娃是優秀的,性格好,智商高,有禮貌……許多父母信奉「虎媽」育兒方式,認為成功是逼出來的。

其實孩子有他自身的發展規律,揠苗助長未必是好事。在孩子8歲前,有幾件事儘量不要逼著做,否則適得其反,對孩子成長不利。

01

不逼孩子分享

「給弟弟玩玩,你是姐姐要讓著他。」

「這個玩具你又不玩,我送人了。」

「沒事,他拿走一個怕啥,你不還有好多呢!」

很多家長都說過這樣的話,孩子不依,家長就會數落孩子沒禮貌,自私等。結果呢,孩子還是不願分享,反而更「小氣」、防範心更強,還可能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感。

其實寶寶2歲時就進入了物權敏感期,自己的東西不容許別人侵犯。到了3歲寶貝會覺得身邊的東西都是他的,一旦別人拿走就會慌張。

分享是一種美德,每個人都要擁有。但其前提是快樂、自願和尊重。

母可以這樣做:

1.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

是否分享先徵求孩子的意見,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2.不要強硬,換一種說服方式

要求孩子分享時,可以委婉提出:「你要不要跟他一起玩,媽媽覺得你們一起玩更有意思,你願意嗎?」

3.教孩子社交智慧

比如鼓勵孩子拿自己的去跟別人的交換,這樣就可以玩更多玩具,還能交到好朋友。當然願不願意還是孩子決定。

02

不逼孩子勇敢

記得兒子5歲時,下雨天出門總是很緊張,拽著我的胳膊……

我知道他是因為害怕踩到蝸牛。

他總是走得很慢,眼睛緊盯著腳下,一旦發現有蝸牛在爬,就呆在原地,害怕得挪不開步子。

我沒有嘲笑他,而是蹲下來告訴他:「蝸牛喜歡潮濕的空氣,所以它們會在雨天出來散步。媽媽牽著你走,我們走慢一點,不要打擾它們,好嗎?」

他答應了。那一刻,我能明顯感覺到他臉上的神情放鬆了下來。

路上我問他,「你知道媽媽最害怕的是什麼動物嗎?」

「媽媽也有害怕的動物?」

我讓他猜,他一連猜了很多個,老虎、獅子、蛇……後來我告訴他,是青蛙。

他聽了哈哈大笑,「媽媽怎麼會害怕青蛙呢?哈哈哈哈哈……我不怕,我來保護你!」

用這種方式,他明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大人也一樣,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需要難為情。

後來孩子6歲了。有一次,我下班回家,一進門他就跑過來興奮地和我講,「媽媽,今天科學老師帶了一隻好大的蝸牛來上課!」

「是嘛,那一定很有趣!」

「老師讓我們排隊觀察,還讓我摸了一下它的殼!」

每個孩子都不是天生勇敢。女孩可以怕黑,男孩也可以怕蟲子。

想想看,你小時候,是不是也曾經被某種軟體動物嚇得腿腳發麻?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我們應該怎麼做?

先接納,再克服。

允許他害怕,尊重和理解他的感受。

千萬不要嘲笑他:「這有什麼好怕的!」

簡簡單單一句話,除了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沒用之外,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

千萬不要逼著他勇敢。

要用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慢慢克服恐懼,把「不要怕」,變成「我陪你」。讓他在被理解、被鼓勵的正向激勵下,安心長大。

退一萬步說,就算孩子這一生都無法克服害怕蟲子、蝸牛的毛病,那又有什麼關係?

一個人是否勇敢,不在於一件兩件這樣的小事。

03

不逼孩子表演

家裡來了客人或者帶孩子聚會,有些家長喜歡讓娃在眾人面前秀本領。

「來,給阿姨跳個舞!」

有的孩子不願意,扭扭捏捏,結果會被說害羞膽小。

其實沒有徵求孩子意見,擅自讓孩子表演本身就是一種不尊重。孩子不願表演,受到負面評價,也容易自尊心受傷。

父母可以這樣做:

1.詢問孩子,擺正心態

是否表演先尋問孩子,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不要覺得「丟臉」,學會幽默化解。

2.積極評價,切記指責

表演欲強的孩子,給予鼓勵;不願意表演的,切忌上綱上線,強迫孩子。

3.跟隨氣氛,自然帶動

讓喜歡表演的孩子帶動自家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有其他孩子一起表演,孩子自然會被帶動起來。

04

不逼孩子寫字

對於6歲以下的寶寶來說,寫字是一件複雜、困難的事情。

一是因為寫字是一種極為精細的技能,它需要對文字進行有意觀察、分析,將文字分解為多種筆劃,再綜合、概括其筆順、結構,由大腦將資訊和指令傳送到手,在手、腦、眼的協同作用下,最後再將各種筆劃組合成文字。

二是孩子的手關節沒有完全發育,手部肌肉力量也很差,不能勝任需要持久用力的動作。

過早的讓孩子重複練習寫字,孩子的想像力與也會被限制,如果孩子寫不好,還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1.建議孩子多塗鴉,不逼孩子寫字,發揮孩子的想像力;

2.多給孩子講繪本、討論等,豐富孩子腦海中的知識印象。

05

不逼著孩子多吃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挑食,吃不好,有時候當孩子明確說不吃了,還要追著趕著給孩子餵食。實際上,餓了吃飯是人的本能,1歲半的寶寶就已經自己會吃飯了,而且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吃多少。

也就是說,「吃」這種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不需要由別人來決定,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

父母可以這樣做:

1.從小培養習慣

在寶寶一歲半時,給他準備寶寶椅,讓他圍在餐桌前,自己吃飯,用手抓也無所謂,主要給孩子一種儀式感,培養他定時吃飯的習慣。

2.給孩子一定的選擇自由

讓孩子自己決定吃多什麼,吃多少,大人不要強迫。

3.不要太「重視」吃飯這件小事

在吃飯問題上保持平淡態度,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如果孩子不吃飯就要吃零食,建議家長堅持原則,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

06

不逼孩子和別人比

朋友去學校參加孩子班裡的聯歡會,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當上了主持人,舉手投足,落落大方,她悄悄瞅了一眼自己的孩子:太平庸了,看不出任何出眾的跡象。

突然就有點沮喪。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上臺表演,唱歌、跳舞、樂器,樣樣拿手,她在心裡默默地替自己的孩子感到汗顏:考試不如人,才藝也不好好學,關鍵時刻沒一樣拿得出手的本事。

原本平靜的心不自覺地黯淡了下來。

回家之後,孩子和她說話,她也提不起興致,看孩子還在喋喋不休地說著什麼,她真想過去踹上幾腳:「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這個想法把她嚇了一跳。

有太多父母,常常不自覺地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抬高別人、貶低自己的孩子,指望這樣就能激勵孩子變得更好。

「別人家的孩子」,成了很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噩夢。

《青少年藍皮書2019》顯示,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在「未成年人最不喜歡家長說的五句話」裡,排名第一

把3個孩子送進斯坦福的學霸媽媽陳美玲,在「家長千萬別做的10件事」裡,提出的第一條就是: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孩子的自我肯定非常非常重要。在心智成熟之前,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往往來源於父母的評價。每個孩子都渴望從父母那裡得到積極正面的評價。

在孩子的心裡,就算全世界都不認可我,只要能夠得到父母的肯定,就有了闖蕩世界的底氣。

如果總是拿孩子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來比,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他的潛力也不敢讓父母看到。

陳美玲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他與生俱來的潛能。如果一定要比,我們可以拿孩子自己的成功經歷,和失敗經歷相比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沒人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大人何嘗不是一樣?

不要再逼孩子和別人比了,更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來比。

請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就算他一生平凡,他也配得到父母100%的愛。

Wendy媽咪有話說:

教育學家曾說過: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才是教育規律

父母們強加的,未必是孩子需要的。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家長們要做的就是做孩子路上的指明燈,適當的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而不是處處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