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撒謊?比拆穿謊言,更重要的是施愛

其它

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它當做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孩子說謊是很多父母都難以接受的「壞習慣」,尤其是孩子為了推卸責任或逃避責任會謊話連篇。例如:當你看到地上被打碎的茶杯,質問孩子時會若無其事的回答「是狗狗打翻的!

即使當時狗狗並沒有在場,孩子也會回答的理所當然!

01

閨蜜前些天也被女兒欺騙了。

那天吃完午飯,太陽特別好,由於早餐吃得比較晚,四歲多的女兒吃飯變得特別慢。

反正一天到晚都要窩在家,也不用急著洗碗,她和老公便去陽臺曬太陽,有說有笑,聊得不亦說乎。

沒一會,女兒也跑過來了。

爸爸問:「吃完了。」

女兒回答:「吃完了。」

爸爸起身便去洗碗,洗碗前又去了一趟廁所,然後就發現了女兒撒謊的事。

女兒並沒有吃完飯,她把剩餘的飯,用抽紙包裝袋,裝了起來,然後扔進了廁所的垃圾桶裡。

爸爸發現事實,很慎重地,又一次問女兒:「你飯真是自己吃完的?」

女兒感覺爸爸的表情不對,很小心翼翼回答:「吃完了,你可以去看我的飯碗,一點飯都沒剩。」

爸爸又問:「那廁所裡面的飯是誰倒的?」

女兒不說話了。

閨蜜趕快去廁所看了看,還真如老公所說。

她問女兒:「為什麼扔廁所垃圾桶,而不扔客廳或廚房垃圾桶?」

女兒說:「你們在陽臺,我扔客廳就會被發現了;要是扔廚房,爸爸清理垃圾也會發現。」

閨蜜和老公一驚,這丫頭居然會推理了。雖然還沒高明到直接倒廁所,水一沖就毀屍滅跡,但能推理出如何掩蓋更安全,也是一件值得慶倖的事。

兒童心理學有研究表明: 兩歲幼兒中,有2%的孩子會無意識會編造謊言;到了四歲,說謊概率高達90%;五到六歲,說謊比例更高;到12歲,幾乎每個兒童都會說謊。

但是有一點值得肯定,小時候說謊不代表長大了會延續說謊,或進行詐騙。

說謊,在心理學上,被看著是兒童正常成長的一種心理過程。

並且還有研究證明,越聰明的孩子越會說謊,因為單說謊這個過程,是孩子擁有同時操控多項大腦神經處理訊息的過程。

所以心理學家推斷: 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會編造出可信度高的謊言。

02

孩子說謊的秘密心理

一般來說,學齡前後的孩子尚未擁有明確的道德觀,在他們的認知能力范圍中,並不清楚「真的」與「假的」、「對的」與「錯的」之間的差別在哪裡。

在他們的世界裡,只要能讓自己舒服、高興的事就是「對的」,而能避免父母生氣與責備的事就是「好的」。

孩子說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為了達成某種願望

孩子2歲之後,正是想像力迅速發展的階段,他們經常 根據自己的願望去想一些事情,用想像來代替現實。

有位媽媽在路上聽到了在讀幼稚園的孩子跟同學們誇耀:

我家養了100隻兔子,經常會跟著我去散步。

事實上孩子對塵蟎過敏,家中從不養寵物。

孩子誇張的謊言中其實包含了他的真實的願望——他想養寵物,通過幻想他就能得到滿足。

所以,當我們聽到5歲以下的孩子這樣說話時,不要太過於驚訝,先瞭解他的願望,然後才能幫他區分現實與虛幻。

2

贏得我們的注意

6歲之前的孩子,在他的世界裡除了自己就是我們,在與我們互動的過程中,孩子非常清楚自己做了什麼舉動會引起我們的注意。

當他發觀自已說了一些誇張的話或做了一些不當的舉動,可以吸引我們對他投注更多的關心與注意時,他自然而然地就會重複這樣的行為。

3

自我保護或逃避責任

孩子做錯了事,怕受到我們的責備或者打罵,尤其是曾經有因犯錯而被懲罰經驗的孩子,再 犯了錯就會用謊言來掩飾自己的錯誤以逃避懲罰。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不敢承認,而撒謊說是貓碰倒的。

說謊雖然不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表示孩子的智力發展是正常的,已經知道了事物的因果關係,而且也是本能地保護自己。

4

博取別人的羨慕

有時候,孩子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會有意編造一個故事,有時甚至會達到離譜的地步。

6歲的浩浩和其他小朋友玩遊戲時,手舞足路地告訴小朋友:

「我爸爸力氣可大了,一隻手就能把小汽車舉起來。

另一個小孩聽了,不服氣說:

那有什麼稀奇,我爸爸一隻手就能把大汽車舉起來。

小孩子的這種說謊,其實就是一種天真頑皮式的吹牛,只是想得到別人的注意和羨慕而已。

5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有的孩子是為了滿足自已的需要,並達到某種目的而說謊。

比如,有的孩子為了逃避上幼稚園日,就說自己肚子疼來騙父母。

03

比拆穿謊言,更重要的是施愛

有一件事,發生在一個法國家庭。

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在客廳玩籃球。

一疏忽,籃球撞上了書架上的花瓶,「砰咚」一聲,花瓶掉落在地板上,缺了一大塊。

但是,這花瓶不是普通的擺設品,是一件傳家寶,波旁王朝時期的古董。孩子慌了神,把碎片撿起,找到膠水,把碎片補了回去,再膽戰心驚地放回原位。

當天晚上,母親一看,就發現花瓶有些不平常的「變化」。吃晚餐時,母親試探著問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孩子猶豫一會,靈機一動說:「下午我看到一隻野貓,從窗外跳進來,我怎麼趕,它都不走,還在客廳裡上躥下跳,最後碰到了花瓶,就把花瓶摔了。」

孩子下意識撒謊,做母親的很容易分辨出來。並且,這位母親每天上班前,保險起見會逐一把窗戶關好,下班回來再打開。

但是這位母親智慧了,她並沒劈頭蓋臉戳穿孩子謊言,而是不動聲色地說: 「是我疏忽了,沒有關好窗戶。」

臨睡前,孩子在床上發現一張便條,母親讓他看到紙條就去書房,她有心裡話要說。

孩子感覺不妙,忐忑不安地推開書房的門。

母親呼他過去,從抽屜裡拿出一個盒子,把其中一塊巧克力遞給孩子,說:

「這塊巧克力獎給你,因為你運用神奇的想像力,杜撰出一隻會開窗戶的貓。這樣的想像力,讓媽媽覺得一定能助你寫出好看的偵探小說。」

接著,母親又給了孩子一塊巧克力,她說:

「這塊巧克力還是獎給你。因為你有傑出的修復能力,雖然用的是膠水,但是,裂縫黏合得幾乎完美無缺。不過,這是修復紙質物品的,修復花瓶不僅需要黏合力更強的膠水,而且需要更高的專業技術。明天,我們把花瓶拿到藝術家那裡,看看他們是怎樣使一件工藝品完好如初的。」

然後,母親又拿起第三塊巧克力,說: 「最後一塊巧克力,代表我對你深深的歉意,作為母親,我不應該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裡有一個熱衷體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沒有被砸到或者嚇到。」

孩子感動不已,在這以後,變得越來越敢作敢當,撒謊頻率越來越低。

Wendy媽咪有話說:

撒謊雖然不是好的行為,但也應該得到愛,這種愛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改正自己。對於撒謊,父母採用的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飽含智慧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