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孩子,是教會他遵守規則和做人的道理
其它知乎關於「為什麼做家長的一定要有原則?」一問裡,有個高贊回答是:
家長有原則,孩子做事才會有規則感,知道界限不能逾越,秩序不能破壞。
無論是是非對錯觀念的形成,孩子界限規則的明確,亦或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父母對原則的堅持。
霍震霆對郭晶晶育兒方面讚賞有加,其中一點就是郭晶晶的講原則。
比如,郭晶晶在某採訪時,講到自己規定孩子做作業時,必須專心,只有完成了作業,才可以玩樂。
所以即使公公霍震霆來看孩子,只要孩子們作業沒做完,郭晶晶也會堅持原則「不給公公面子」,讓孩子先把功課做完再陪爺爺。
霍震霆對此沒有不滿,反而積極配合。因為霍震霆知道,郭晶晶這樣做,孩子能更好地養成時間管理、做事規劃的好習慣。這對孩子來說,是好事。
01
有一個「美國父親超市教孩子道歉」的案例曾刷爆朋友圈。
名叫珍妮的小女孩不知什麼原因,有點不高興,於是就把脾氣發到了姐姐身上。她故意打掉了姐姐手上的東西,把姐姐嚇了一跳。
父親要求珍妮向姐姐道歉,珍妮卻耍起無賴拒不道歉,並且強調自己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而已。
父親不為所動,對孩子說: 「不管你是不是故意的,你都必須得道歉。」
不管是珍妮地上撒潑打滾,還是姐姐退讓說算了不要道歉了,父親堅持認為,珍妮做錯事情,不管對方要不要,道歉就是基本的原則。
在父親溫柔的堅持和耐心地引導下,珍妮最後終於說出了那個困難的「sorry」,她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和父親在道歉一事不容耍賴的底線。
真心為這個父親點贊。
不管事情有多小,不管事情的原因如何,不管對方是否介意,做錯事影響到別人,就必須向人道歉。
這種原則的堅持,讓孩子明白了犯錯後的正確應對。也防止了孩子以後以「不小心」為藉口故意傷害別人。
孩子會從中習得: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02
在講原則時,父母最怕的是什麼? 估計就是孩子的哭鬧。
孩子哭鬧撒潑起來,父母真的是又心疼又心煩,很容易亂了分寸。於是乎,父母往往會在孩子的哭鬧中妥協、退讓
那,孩子哭鬧時,父母如何才能堅持住原則呢?
一、堅定說不
孩子的哭鬧,往往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
孩子哭鬧時,我們就很容易出現焦躁、厭煩、憤怒等負面情緒。
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這是孩子都會有的試探,堅定地對孩子申明原則,以及自己絕不退讓的態度。
孩子明白父母的態度後,就會放棄試探,接受父母不妥協的事實。
二、注意轉移
特別是孩子在執拗敏感期的時候,有時候,脾氣上來了,就會不管不顧,撒潑打滾。
這時,以遊戲、新奇物品或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往往可以讓孩子從激動的情緒和激烈的行為當中抽離出來。
幾次嘗試後,孩子也會漸漸明白,父母聲明的原則,不會因為自己撒潑打滾大哭大鬧就改變。
三、言傳身教
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最離不開的,就是父母的引導和示範。
在平日裡,父母要首先以身作則,先自覺堅定地遵守原則。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為模式、規則意識,會在3-6歲的階段基本定型。而其中,父母的言傳身教起著關鍵作用。
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以身作則,從孩子小時做起、從日常做起,教孩子懂規則、守規則,説明孩子將規則意識浸潤到心裡。
03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
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而太嚴格的父母則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
這兩種觀點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問題就出在這些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綜合考量,而是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單選題。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後者則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
家長們有必要認識到: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
我很同意這樣一句話:「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
對孩子立規矩,父母這三點原則不能忽視:
1.有些事,不能慣
有家長說:「家裡有規矩,但孩子耍賴也沒轍啊!」
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聽你的原則,常常以哭鬧、不吃飯來要脅父母。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
比如和孩子約定好每天只玩半個小時iPad,但孩子一哭鬧,大人就妥協了,於是又多玩了半個小時。
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滿足。第一次出現問題,大人就妥協,只會為自己和孩子的將來找來更多麻煩。
2.有的事,必須孩子自己做
有的家長還認為孩子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幫孩子萬事包辦了,以後再培養也來的及。其實在孩子每個年齡段,都有他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愛從來不是大包大攬,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幫他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愛。
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間久了,他才會在成長中學會自立自強。
3.有些責任,必須孩子自己擔著
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就有這樣的對話: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做得特別好,她不厭其煩地保證,「我永遠愛你」,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盡可能想辦法恢復或彌補,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
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
Wendy媽咪有話說:
智慧的父母都明白:
真正愛孩子,就一定要守住原則和底線,
讓孩子知道世界並不是以他為中心,
讓孩子真正明白什麼是「是非對錯」,什麼是「底線不容挑戰」。
相信,在愛與規則的保護下,孩子一定能成為一個明辨好壞、分清黑白、明晰分寸,成為一個懂規則、不越界的人。